飞鹏网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实时讯息 >

其美家的“住房变迁记”

2025-07-14 12:37:00

图为其美家院子一角。 记者 卓玛七林 张宇 摄

清晨8点,拉萨宗角禄康公园,阳光穿过树梢洒下斑驳的光影。53岁的其美随着音乐舒展着手臂,和姐妹们跳起了欢快的锅庄。不一会,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,脸上却始终挂着笑容。

“以前哪敢想能这样悠闲?”舞毕,其美坐在公园长椅上,捧着保温杯打开了话匣子。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变化,随着她的讲述缓缓铺展开来。

“你见过漏雨的土坯房吗?外面下大雨,屋里下小雨,锅碗瓢盆都得用来接雨。”其美的指尖划过保温杯上的花纹,眼神飘向远方,仿佛又回到了20多年前的岁月。

那时,其美一家6口住在土坯房里,墙壁是黄泥糊的,屋顶铺着稀疏的茅草,居住条件非常差。其美和丈夫每天天不亮就下地,种土豆、挖萝卜、侍弄青稞。忙活大半年,收获的作物除了留够口粮,剩下的都要拉到几公里外的集市售卖,“自行车后座绑着沉甸甸的麻袋,骑行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,颠得人浑身疼。可一天下来,能挣20元就算是很不错了。”

转变发生在2003年5月。其美依稀记得那天,村干部挨家挨户通知:“政府要征地建学校,还要给咱们盖新房子!”起初,她还半信半疑,直到不久后,工作人员组织参观刚建成的安居苑。看到宽敞明亮的楼房、干净整洁的室内布置,大家都激动不已,“都盼着能早点搬进去呢。”

2008年12月,其美一家搬进了塔玛社区安居苑。“第一次走进新房,摸着雪白的墙壁,我哭了。”她至今记得那间新房的模样——铝合金窗户擦得锃亮,卫生间铺着防滑地砖,“配套设施啥都有,楼下就是菜市场,旁边还有小公园,方便极了,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

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,一大波就业岗位来袭,社区根据每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协调。其美的丈夫普布被安排在某单位当驾驶员,每月有了稳定收入。“我每天做点零工,一个月也能挣几千元,比以前种地可强太多了!”其美掰着指头细数开心事,“后来,儿女们长大了,也有了稳定的工作,我们现在只需要照顾好自己,安享晚年生活。”

变化还在持续。近年来,社区干部带着搞起了集体经济,把临街的楼房改造成商品房出租,商户从最初的几家小超市,慢慢变成了餐馆、服装店、手机卖场……“去年年底分红,我们村人口最少的家庭保底也能拿6万元!”其美说,“现在,村里老人每月有养老金,生病住院能报销,各种福利应有尽有。”

其美的手机相册存着几百张照片:有全家在布达拉宫广场拍的全家福,还有去年在西宁旅游时的留影。“以前哪见过这世面!”她翻着照片说,“现在有钱了,出门也方便了,想出去玩随时能走。”

其美的话语道出了二十多年来的社会变迁。她说,30年前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,去趟市区得骑好久;现在,社区门口就有公交站,家里人去上班都自己开车,坐飞机去成都、西安也就几个小时。“过几天儿子休假,我们一家人打算去成都玩,逛逛宽窄巷子,尝尝成都火锅。”她已经列好了旅行清单,语气里满是期待。

说罢,其美起身回家给家人准备午餐。厨房里,双开门冰箱里整齐码着新鲜果蔬、酸奶和速冻食品。智能电饭煲指示灯闪烁,抽油烟机飞速运转。看着锅里翻滚的青椒牛肉,其美嘴角不自觉地上扬——那些土坯房里漏雨的夜晚、颠簸的“搓衣板路”,早已成了遥远的过去,而眼前这热气腾腾的日子,正朝着更美好的方向迈进。

来源:中国西藏新闻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