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鹏网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实时讯息 >

大家一起来,清积水打蚊子!

2025-07-24 08:54:00

7月22日,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,截至7月21日,全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471例。广东省疾控中心、深圳市疾控中心及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专家,分别就基孔肯雅热的传播特点、症状表现及防控措施进行了详细解读。

目前所有病例均为轻症

7月8日,佛山市顺德区发布消息称,在一周之内确诊了478例基孔肯雅热。而这些确诊患者都指向同一个源头——一位从境外务工返乡的输入性病例。病毒跟随这名务工者入境,又在本地伊蚊的传播下扩散。截至7月21日,累计确诊病例达2471例,主要集中在乐从镇、北滘镇和陈村镇,所有病例均为轻症。

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介绍,基孔肯雅热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传播,不会直接人际传播。病毒在蚊体内可存活较长时间,甚至终生具有传染性。

灭蚊是切断传播源、控制疫情蔓延的主要手段。卢洪洲表示,基孔肯雅热病毒不耐酸、不耐热,58℃以上即可灭活,70%乙醇、1%次氯酸钠、脂溶剂、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杀灭病毒。

症状与登革热有区别

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何剑峰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,基孔肯雅热典型症状包括发热、小关节剧痛和皮疹,病程通常持续5~7天,但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月。新生儿、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感染后风险较高。

与登革热相比,基孔肯雅热潜伏期更短,传播速度更快,且疼痛多集中于手腕、脚踝等小关节,而登革热则以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为主。两者的防控措施相似,均需通过灭蚊、清理积水和防叮咬阻断传播。

深圳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控科专家提醒,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可常年发病,东南亚疫情较为活跃。市民若出现发热、关节痛或皮疹,应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,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。

以“人-蚊-人”方式传播

卢洪洲指出,基孔肯雅热分城市型和丛林型传播模式。在城市型疫源地中,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,病毒主要以“人-蚊-人”的方式传播,其流行以不定期出现的暴发为主。此次疫情暴发与当地蚊媒密度较高有关,因此,防控重点在于灭蚊和清理孳生地。

专家强调,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核心是“灭成蚊、清积水、防叮咬”。家庭应定期清理花盆托盘、水生植物容器等小型积水,避免蚊虫孳生。户外活动时,建议穿浅色长袖衣物,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蚊剂,并减少在蚊虫活跃的日出前后和日落前后外出。

深圳晚报记者 林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