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入基层解纷争
绘就平安新“枫”景
——勉县公安践行“马锡五审判方式”新时代内涵扎实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纪实
入秋的陕南,寒意渐浓。但在勉县定军山镇高寨村的“院落调解会”上,气氛却格外热烈。派出所民警、司法所工作人员、村干部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,你一言我一语,最终让因宅基地界址闹了半年别扭的邻里双方握手言和。“民警把调解桌搬到咱家门口,道理讲得透,心里疙瘩解开了,我们都服气!”村民李大叔高兴地说。

这是勉县公安局传承弘扬“马锡五审判方式”群众工作精髓,创新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深入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的一个生动缩影。近年来,该局坚持“警务围着民意转、民警围着百姓转”,推动重心下移、警力下沉、保障下倾,努力将各类风险隐患防范在早、化解在小,切实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,群众安全感、满意度持续攀升。
一、下沉警力,变“坐堂问案”为“主动寻诊”,源头活水润民心
“过去是群众上门报警,我们处理。现在是我们主动下去,找问题、解难题。”近年来,勉县公安局转变工作理念,将“被动应对”变为“主动创安”。大力推行“一警一村”工作机制,社区民警扎根基层,担任村(社区)党组织副书记,牵头整合网格员、治安中心户长、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,形成覆盖全域的“信息网”和“调解网”。他们常态化开展走访排查,对家庭矛盾、邻里纠纷、债务纠纷等“小事”逐一登记造册,分级评估风险。2023年以来,已累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线索4600余条,其中95%以上在村级层面得到初步疏导和稳定。
“多亏了文警官经常来家里坐坐,开导我们老两口,不然这日子真过不下去了。”家住喇家寨社区的刘奶奶感慨道。原来,她与儿子因赡养问题产生激烈矛盾。社区民警在日常走访中获悉后,多次上门耐心倾听双方诉求,从法、理、情多角度进行劝导,并联系街道司法所提供法律支持,最终促成双方签订了赡养协议,修复了亲情裂痕。
二、多元联动,变“单打独斗”为“多元共治”,汇聚合力解民忧
面对复杂多样的矛盾纠纷,单靠公安一家往往力不从心。勉县公安局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,搭建多元化解平台,汇聚化解合力。在各基层派出所,规范建立的“人民调解室”已成为化解纠纷的重要阵地。由司法局选派优秀人民调解员常驻,与民警协同作战,对110接报的适宜调解的案事件,第一时间引入调解程序,实现了“警调无缝对接”。数据显示,通过“驻所调解”模式成功化解的纠纷占派出所受理纠纷总量的60%以上,有效释放了警力,提升了处置效能。

对于跨部门、跨领域的“硬骨头”,该局启动“联调联动”机制。2023年,黄龙派出所辖区某公司因薪资发放引发劳资纠纷,四十余名工人情绪激动。派出所民警迅速到场稳控局面,同时立即启动联动机制,通报人社、住建、司法等部门及属地镇街。短短数小时内,联合工作组便在工地上搭建起临时调解室,核对账目、宣讲法律、协调资金,最终促使承包方当场支付了拖欠的工资100余万元,一场潜在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得以圆满化解。
三、法理情融合,变“机械执法”为“暖心服务”,春风化雨促和谐
传承“马锡五审判方式”并非简单照搬形式,更在于把握其“为民、便民、利民”的精神内核。勉县公安局在化解矛盾中,既坚守法律底线,也注重情感关怀,努力实现最佳的政治效果、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。

“谢谢你们不仅解决了问题,还保住了我们的面子。”两位因摊位摆放发生争执甚至动手的商户,在民警组织的调解下相互致歉。民警没有简单处罚了事,而是将双方请到派出所,从“六尺巷”的故事讲到相关法律法规,引导他们换位思考。最终,双方各让一步,签订了调解协议,并表示今后将和睦相处。该局还十分注重普法宣传与调解相结合,针对排查中发现的普遍性法律困惑,民警在田间地头、社区广场开设“法治微课堂”,用乡音土语讲解法律政策,提供法律咨询,引导群众依法办事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靠法,从源头上滋养法治土壤。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勉县公安局通过扎实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赋予了“马锡五审判方式”新的时代生命力,有效畅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“末梢神经”,构筑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。如今,一幅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”的基层治理新画卷正在勉县徐徐展开。(王淳璞)
编辑:赵佳欣
责编:翟力强
审核:姚启明